新闻中心
提高奶牛产奶性能 从这三方面下功夫

目前,随着国内奶牛养殖规模化、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,自2017年开始我国的牛奶产量逐年提升,到2020年中国牛奶产量已经达到3440万吨,成为名副其实的牛奶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。然而,在实际的养殖生产中我们也应该看到,我国奶牛的平均单产依然偏低,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其他奶业大国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,如何提高奶牛产奶量,一直是行业最关注的问题。本文着重从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出发,为我国奶牛行业提高单产和养殖效益,提供参考思路。

奶牛的产奶性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,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:遗传因素、生理因素、环境因素。

1、遗传因素

奶牛的品种和个体差异是决定奶牛产奶量的基础。品种直接决定了奶牛的生产性能,没有好的遗传基础,饲喂、管理等外部条件再好,由于内在潜力有限,产奶性能也好不到哪儿去,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高产奶牛品种是荷斯坦奶牛;另外,同样是好的品种也存在个体差异,但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是有限的。

2、生理因素

生理因素包括奶牛的年龄、胎次、产犊间隔、健康状况等。

奶牛的产奶性能是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加而变化的。一般情况下,因青年母牛乳腺发育不充分,初产奶牛产奶量较低,仅相当于成年奶牛的70~80%;而7~8胎以后的奶牛,因机体功能降低,产奶量也会逐渐下降。通常情况下,奶牛繁殖是一年产一犊,产犊间隔为360~380天比较理想,如果延长则会影响产奶量,每延长一个月,其产奶量会降低2.5%。另一方面,奶牛的健康状况也决定了奶牛的生产性能。奶牛患病后,产奶量下降,奶成分也会发生改变。因此,健康的奶牛是保证产奶性能和盈利的前提和基础。

3、环境因素

环境因素一方面是指奶牛的养殖环境,另一方面指奶牛的饲喂管理水平。

奶牛比较适宜的温度是10~16℃,当气温达26.7℃时,奶牛呼吸、脉搏次数就会增加,采食量减少,导致产奶量下降,特别是高产奶牛和泌乳高峰期的奶牛尤为敏感。所以一定要保持奶牛舍的凉爽,减少因热应激导致的产奶下降。奶牛圈舍中的湿度、光照等也需适宜,洁净卫生且无噪音,保证奶牛产奶量不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降低。饲喂管理方面,日粮要新鲜卫生、安全无毒、适口性好,日粮营养充足且均衡,同时补充足够的青绿饲料或者青贮饲料;另外需注意,饲喂方式、挤乳方式、挤乳次数等是否科学合理,也都会对产奶产生一定影响。

对于养殖场来说,在以上影响奶牛产奶量的三个因素中,现场操作性比较强的应该属饲喂管理了,日粮精粗比例合理,营养充足且均衡,奶牛产奶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。

(1)精料主要满足奶牛的产奶营养需要。在泌乳期,产奶量处于上升阶段,而采食量的增加比产奶量的增加慢,导致奶牛处于营养负平衡中。如果精饲料喂量不足,就会延长奶牛的营养负平衡期,使产奶高峰期缩短,降低整个胎次的产奶成绩。

但这并非意味着精饲料越多越好。精饲料喂量过多,会引发奶牛的一系列代谢类疾病(如酸中毒、酮血病等)及乳房炎、蹄叶炎等。所以,精料的饲喂量应该根据奶牛的产奶量进行确定,一般料奶比为2.5~3.0 :1,同时,还要考虑精粗饲料之间的干物质比例。

(2)奶牛的产奶量取决于干物质的进食量与粗饲料的品种和质量。粗饲料在提供干物质方面,来自干草和青贮的干物质应该各占一半;而在整个日粮营养中,粗饲料所提供的粗纤维占日粮干物质的比例最好能达到17%,且不低于13%。需要格外注意的是,如果粗饲料质量差,会直接导致奶牛采食量不足,不仅降低产奶量,还会导致乳脂率下降并引发许多疾病,如胎衣不下、子宫内膜炎、肢蹄病等。

因此,优质的粗饲料对奶牛的产奶和健康都非常重要。其中多汁饲料如青草、

块根、瓜果及糟渣料等,对提高奶牛产奶量有一定作用,但喂量不宜过多,以5~10公斤/日/头为宜,如果喂量过多,会影响奶牛干物质进食量和奶牛产奶量的提高。

(3)为了维持奶牛的正常泌乳机能,日粮中需要补充一定量的矿物质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,特别是牛奶中含量较高的矿物质,如钙、磷、镁,微量元素铜、锌、锰、硒、碘及维生素A、烟酸、维生素B12等,补充这些营养素可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。

另外,建议在奶牛日粮中添加丝兰提取物

总之,作为奶牛生产中最终要的生产指标,提高产奶性能直接关乎养殖场的收益。养殖场要选择高产奶性能的奶牛品种,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,精粗料搭配、营养充足均衡,并给奶牛提供舒适的养殖环境和正确的挤奶操作等,科学养殖,多管齐下,奶牛的遗传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。

 


公司地址:济南市槐荫区齐州路2999号绿地中央广场B座17层  公司电话:0531-82700775  邮箱:jnhcmy@126.com
山东华昌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(C)2017  网络支持 中国化工网  全球化工网  生意宝 著作权声明 网站管理 大宗品 企业邮局 鲁ICP备19016797号
 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华昌牧业